11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明年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服务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在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目前佛山共有3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除了有三家企业为现代服务业外,其余企业均为制造业。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同时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
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新颖化”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为中小型企业,其目标是做到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专精特新”一词最早来源于2011年7月,由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
今年,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座城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梳理万亿GDP城市的相关数据,北京、上海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各拥有264家和262家专精特新企业,遥遥领先于其他万亿GDP城市。宁波、深圳分别以182家、170家排名第三、第四;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也表现亮眼,分别以134家和123家位居第五、第六。
专精特新企业受重视程度和获支持力度正不断提升。
今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在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月初,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等。
7月27日,高层领导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们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7月30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出现,进一步释放国家层面的支持信号。
最近,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等10个方面提出31项具体举措。